亚洲av无码精品色午夜在线观看-国产精品无码一区二区三区在-俺去啦最新官网-人体内射精一区二区三区-人妻激情偷乱视频一区二区三区

石雕知識

青田石雕文化的推廣者:青田縣山口石雕廠

2024-05-27 02:21:23
瀏覽次數:
返回列表

  NG體育電子游戲官網浙田縣所產的優質葉臘石,又叫青田石,質地溫潤,脆軟相宜,色彩豐富,花紋奇特,既是篆刻藝術的最佳印材,又是石雕藝術的理想石料。以青田石為材料的青田石雕歷史悠久,題材廣泛,魚蟲花鳥、山水人物皆有,均精雕細刻,神形兼備。青田石雕是全國首個取得石頭類“中國馳名商標”的品牌,2006年入選第一批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青田縣山口石雕廠前身為始辦于1936年9月的山口圖書石刻合作社,是青田石雕行業具有近百年歷史的著名老字號品牌,也是青田石雕人才成長的文化搖籃,也孕育出林如奎、倪東方、林福照等多位石雕藝術大師,是青田石雕文化傳承、保護和發展的里程碑。如今,山口石雕廠在掌門人陳勇華的帶領下,致力于青田石雕文化推廣,實施“石雕創新+文化引領+經紀人”跨界結合,成為青田石雕行業發展“注魂、賦能、立根”的大引擎。

  青田石雕的背后有著博大精深的地域文化和悠久的人文歷史,青田石自古被文人大量用作“雕刻圖書印記”,所以在青田出產青田石的礦山統稱為“圖書山”,青田石為“圖書石”,青田石雕為“雕圖書”。

  青田石的發現和青田石雕起源的確切年代,由于史料貧乏,實難定論。但是,根據出土文物,早在崧澤文化時期,青田石就被人類所利用,雕作裝飾品。如2006年在浙江湖州出土發現的青田石制品“青田璜”,距今已約5000年的歷史。

  唐、宋時期,青田石雕創作題材和技藝有突破性的進展。五代時期,題材走向廣泛,成為宗教活動用品。南宋時,浙江成為政治、經濟和文化的中心區域。此時,與青田毗鄰的溫州經濟發達,是主要對外貿易的口岸之一,兩地因有甌江相連,水運十分便利,由此帶來手工業和商業的繁榮,青田石雕也有了較快發展,各種文房雅具、香爐、小件玩物成為商品,流通于市。

  元、明時期,青田石雕已具較高的圓雕技藝水平。從元代趙孟頫“始取燈光石作印”到明代中葉文彭、何震成為明清流派篆刻輝煌業績的開拓者,開辟了明清篆刻藝術昌盛局面。此時的青田石除大量制作石章外,還普遍應用于雕刻文房用具以及石碑、香爐、佛像等宗教物品,還有人將青田石雕刻成首飾販賣。

  清代,隨著社會生產力和商品經濟的發展,以及數開海禁,設立海關,組成外貿專職機構,中外物質文化交流的日漸擴大,從而促進了工藝美術的繁榮與發展,青田石雕也出現大批側重觀賞的陳設藝術品,不僅供民間選用,而且進入宮廷為帝王享用,并遠銷海外。

  青田石雕在清朝進入快速發展的階段,的創作風格從豐富的實用工藝品開始轉向大批側重觀賞的陳設品。清康熙《青田縣志》將青田石稱為“圖書石”,列入《物產志·貨類》。光緒《青田縣志》中有一首《方山采石歌》寫道:“方山石,石何奇,巧匠斫山手出之。大者仙佛多威儀,小者杯杓幾案施。精者篆刻蟠蛟螭,頑者虎豹熊羆獅。”從中足見當時創作題材之廣泛而豐富。

  清朝篆刻藝術,風格各異,派支繁衍,成為專門之學,特別是清朝碑學盛行,碑學書家無不兼擅篆刻,追捧青田石。在《西泠后四家印譜》中,收錄了陳豫鐘、陳鴻壽、趙之琛、錢松四家的印344方,其中青田石216方。清朝歷朝皇帝普遍喜愛青田石章,特別是乾隆皇帝收藏的青田石章就達190余方。1790年,大臣金簡、和珅集乾隆御制詩文中有“福”“壽”字樣的句子,采用青田石鐫制的“寶典福書”“元音壽牒”兩套印章,每套各60枚,分上下兩層裝在紫檀木匣內,作為乾隆皇帝的壽禮。這些印章現珍藏于北京故宮博物院。清朝小型玩賞性雕塑及工藝裝飾雕塑延續明代以來的繁榮發達勢頭,石雕造型更趨于精美,尤其是清乾嘉以后的青田石雕作品,取得了相當高的成就。

  近代以來,青田石雕銷售市場從國內轉向遠銷海外,青田人“投石問路”,成為“一代一路”的最早先行者和實踐者。根據1925年英文版《中國年鑒》刊載:“前在17、18世紀,就有少數國人循陸路經西伯利亞前往歐洲從商(莫斯科最多),初期前往者以浙田籍人為多,販賣青田石制品。”同治三年(1864),青田方山人楊燦勛乘船橫渡鳊洋,過非洲好望角,運青田石雕產品遠銷英國。光緒初年,山口村林茂川,更新石雕品種,銷往歐洲,頗受歡迎。山口村著名藝人林茂祥,亦于光緒年間(1875—1908),鐫銷石雕于美國舊金山等地。其作品維妙維肖,獨具一格,深受國外人士贊賞。光緒十八年(1892),“有山口村民季兆等7人販賣石雕,自南洋群島及印度一帶銷售,輾轉至法蘭西境,營業日見發達。嗣后群相效法,紛紛出洋貿易為能,視遠歷重洋如旭村市。”

  對此,鄒韜奮在《在法國的青田人》一文中更有生動記述:“最初在前清光緒末年,有青田人某甲因窮苦不堪,忽異想天開,帶著一擔青田所僅有的特產青田石,由溫州海口而飄流至上海,想賺到幾個錢以維持生活,結果很不得意,不知怎的竟得由上海漂流到歐洲來,便在初到的埠頭上的道路旁,把所帶的青田石雕成的形形式式的東西排列出來。歐洲人看見這樣從來未見過的東西,有的也被喚起了好奇心,問多少價錢,某甲對外國話當然是一竅不通,只舉出幾個指頭來示意,這就含混得厲害了!有時舉出兩個手指來,在他也許是要索價兩毛錢,外國人也許就給他兩塊錢。這樣一來,不久他便發了小財。這個消息漸漸地傳到了他的本鄉,說貧無立錐之地的某某,居然到海外發了洋財,于是陸陸續續冒險出洋的漸多,不到十年,竟布滿了全歐!最多的時候有三四萬人,現在還有兩萬人左右,在巴黎一地就有近兩千人。”

  青田在向外輸出石雕產品的同時,也將石雕作品選送參加國內外展覽或是國際性的工藝美術賽事。1853年青田石雕在南美路易斯賽會首次參加國際展出并獲獎。光緒二十五年(1899),法國舉辦“巴黎賽會”。青田旅法華僑與籌辦賽會使團交涉,獲準“青田之石貨許置會亭躉售”。光緒三十年(1910),美國舉辦“圣路易博覽會”,有青田僑民在會場開設青田石店,陳列青田石雕。宣統二年(1904),在南京舉辦的“南洋勸業會”上,青田石雕有四名藝人獲獎,分別為林仁春的《刻竹林七賢石屏》、陳石卿的《刻石壽星·龍鳳山筆架》、林晉卿的《刻石十錦杯屏風》、金針(緘)三的《青田石雕器》等。

  青田石雕在國內外聲譽的增長和海外銷路的開拓,大大促進了石雕技藝和生產的迅速發展。

  這個時期,青田石雕處于實用觀賞品階段,以實用品為主,出現許多既有實用價值又有觀賞價值的實用藝術品和部分純觀賞藝術品,同時造就了一批大國名匠。名藝人周芝山創作的花卉作品《梅鶴大屏》《瓜盒》《牡丹瓶》等12件作品和金針三的《青田石雕刻小屏風》,代表青田石雕首次在國際級的“萬國巴拿馬賽會”榮獲工藝美術最高獎——銀牌獎章。誠如陳琪在《青田石雕參加巴拿馬賽會說明書》記載有對青田石雕獲獎作品的具體評價:“每制一精品,切磋琢磨之工,非經年累月不成,能者又有隨機應變之巧。譬如刻一松樹,外層常石,里面忽見一白凍,即刻為白鶴或明月,見一紅凍,即刻為紅日,見一黑凍或蒼凍,即刻為烏鴉、山鼠之類。變化之妙,在于其人。”

  1915年,美國因巴拿馬運河開掘成功,在舊金山舉辦“巴拿馬太平洋博覽會”(又稱“萬國巴拿馬賽會”),賽會從2月20日至12月4日,歷時280余天。與會者31國,商賈20余萬家,觀眾達1900多萬,堪為世界空前之盛會。該年恰好是青田阜山人陳琪被袁世凱政府任命被為中國監督和籌備局局長,借此浙江巡按使公署批準青田石雕藝人周芝山等集資成立翕和美術公司,購辦青田石貨,運美國參加巴拿馬賽會。

  此后,青田石雕生產迅速發展。據《青田縣志》記載,清朝末年,青田各地石雕藝人約1000多人,其中有一批著名藝人各有專長,如尹阿巖的人物、金精一的山水、張仕寬的葡萄山、金南恩的淺刻、董瑞豐的梅花、金葉的牡丹等作品均頗負盛名。他們在藝術上更趨成熟,已十分重視對石料俏色的利用。

  至民國初年,青田出現了一批專門營銷青田石雕的“花旗客”。該時期青田石雕外銷的地區主要為歐洲、美洲和亞洲各國,尤以英國和美國最多。“花旗客”們從青田到溫州百余里有小汽船可通,溫州至上海,再從上海換船放洋,輾轉歐美、南洋和其他大商埠。據1931年《工商半月刊》統計,在青田山口村曾設有專門收購“花旗貨”的石雕商行,銷往國外的石雕以實用品為主,采用普通石料,雕刻粗放,價格低廉,產品有書夾、臺燈、花樽、煙灰盒、雪茄煙盒、筆架、名勝風景等等,成批裝箱運至美國。年發石雕數量多達2500箱,每箱頭等貨值洋一百元,次者值洋四五十元。隨著青田華僑將大批的石雕輸往五湖四海,世人從此了解中國,繼而認識了這些精美絕倫的中國民間工藝美術品。至抗日戰爭爆發,海運受阻,外銷幾乎斷絕,國內銷路也受到嚴重影響。大多數藝人被迫改行轉業,乃至流落異鄉,石雕生產的藝人所剩無幾。

  1907年,為了普及和提高石雕技藝,石雕藝人林贊卿曾創辦了以學習石雕技藝為主體的“貧民習藝所”,使石雕工藝在貧民中得以普及。1910年,“改進圖書石雕刻技藝局”在山口設立,聘請良工傳授雕刻技藝,在普及的基礎上進行提高,使青田石雕技藝在短期內有長足的進步。1913年,山口周芝山獨資創辦手工傳習所,在教習石雕技藝的同時,還附設方言、中文簡易班。這是周芝山的獨到之處,只有提高當地人民的文化素質,才能提高他們對藝術的理解、領悟、鑒賞和創新能力。1936年6月16日,石雕藝人們在山口林氏宗祠成立青田縣圖書石業工會,9月,更名成立山口圖書石刻合作社,會員有262人。

  新中國剛成立后,百廢俱興,百業待興。中央政府對傳統工藝美術提出“保護、發展、提高”的政策方針,當時的山口村支部書記林如奎12歲跟隨父親林松年學習石雕,專攻筆插、筆架、小猴子,再到復雜的山水、花卉等,20歲時技法已相當嫻熟,在當地頗具名氣。林如奎積極響應黨中央“搶救遺產,繼承傳統”的號召,組織藝人歸隊就業,恢復發展石雕生產,帶領群眾走上合作化和力抓石雕生產的發展道路。1954年,他帶領35位石雕藝友成立了青田縣首個石刻小組;在“文昌閣”成立了青田石雕首個石刻生產合作社;之后,成立了“山口信用合作社”和“山口供銷合作社”,為建立青田石雕廠奠定了基礎。合作社迅速發展,林如奎也銳意改革,整理改進數千年歷史的青田石雕技藝,完善石雕工具和工藝流程;在選料布局上,提倡采用按料選題和按題選料的做法;總結發明了“從整體到局部、從大到小、從表到里、從高到低”的打坯新法;對鏤雕、圓雕、浮雕、線刻等表現手法進行系統探索和總結提高,一系列整改措施促使社員技藝水平得以不斷提高,提高了合作社的生產力,拓展了青田石雕的整個市場銷路。

  1955年6月至1956年9月,青田縣人民政府撥出部專款,扶持、恢復和發展石雕生產,組織青田石雕藝人歸隊就業,成立了山口、鶴城鎮、油竹、方山4個石刻小組和生產合作社,全縣石雕從業人員500人左右,形成了山口擅長花鳥雕刻、鶴城鎮擅長山水雕刻、油竹擅長人物雕刻、方山擅長器皿雕刻的石雕種類生產分布格局。年產值20多萬元。1958年12月,山口、鶴城、油竹、方山4個石刻生產合作社都轉為地方國營企業,山口石刻生產合作社改為青田縣山口石雕廠,林如奎擔任首任廠長,1960年10月,又重新轉為縣屬集體企業。

  青田縣山口石雕廠成立后通過“請進來”“走出去”等各種方式和手段,重視培養技藝人才。1956年前后各廠招收了一批青年藝徒。之后,選送了10多名優秀藝人和青年學徒到浙江美術學院民間工藝系、浙江省工藝美術研究、中央美術學院華東分院民間藝人訓練班深造;也有藝人到遼寧、云南、杭州等地,甚至到國外阿爾巴尼亞、日本等國,傳授雕刻技術,幫助外地發展玉石雕刻,傳播青田石雕技藝。這一階段,青田石雕的技藝水平達到了一個新的高度,涌現出許多優秀藝人和優秀作品。1956年7月,廠長林如奎被評為青田石雕名藝人,這是全省工藝美術行業中首次名藝人評選,對推動老藝人傳藝、青年人學藝產生重大影響。林如奎以他純熟的鏤雕技法,雕刻了反映農業豐收的現實題材作品《高粱》以及以詩詞為題材的《詠梅》,是繼《葡萄山》之后,運用傳統花卉技藝表現時代新意的佳作。

  上世紀六十年末代到七十年代,強調“突出政治”,創作題材以“紅色題材”為主,產生了一批劃時代意義的“紅色經典”。藝人分配到一塊好的石料后,反復觀察思考,又經過多人的討論后確定題材,在打坯的過程中還需征求他人的意見,還要組織藝人進行成品和半成品的觀摹交流,即小型展覽,分析好在那里,不夠的地方在那里,得到啟發。最得益的是半成品,及時修改、補救,以達到求質量的目的。

  1971年至1972年期間,周恩來總理和國務院其他領導人,提出要加速發展工藝美術品生產,擴大出口的重要指示,青田縣政府采取了一系列措施逐漸恢復青田石雕廠的生產、成立青田縣工藝美術公司,統一管理全縣的石雕供產銷工作,產銷出現前所未有的好勢頭。青田山口石雕廠出品的《更喜岷山千里雪》《詠梅》《高粱》等作品參加1972年“全國工藝美術展覽會”,受到好評。《紅旗》雜志發表了《更好地發展工藝美術生產》一文,文中評價了青田石雕《更喜岷山千里雪》《詠梅》。《人民日報》在以“推陳出新,繁榮工藝美術創作”為題一文中,贊譽青田石雕《高粱》是花卉瓜果題材推陳出新的佳作。由此,青田石雕進入了一個全新的發展時期,一批中青年藝人創作了不少優秀作品。1978年春,在北京中國美術館舉辦的全國工藝美術展覽會上,有張梅同的《葡萄山》《松鼠葡萄》和林如奎的《高粱》被選入大型畫冊《中國工藝美術》。當參觀工藝美術展覽,看到倪東方創作的《谷子》,禁不住贊揚:“青田石雕俏色用得好!”同年5月,中國領導人訪問朝鮮民主主義人民共和國時,將名藝人林耀光創作的《群馬》作為國禮,贈送給金日成主席。

  20世紀80年代以來,實行“對外開放,對內搞活”的新形勢下,青田石雕的生產有了新的發展。青田石雕行業從過去依賴集體,改變為自主產銷,出現了眾多的石雕專業戶。傳統的具有規定的造型、規格和統一價格的“普及品”不利于藝人因材施藝的發揮藝術創造精神,不利于充分利用石料,開始逐漸消失,代之以基本生產無固定規格的“精刻品”,一般不再考慮產品的實用功能,不再受一般工藝品“實用與觀賞相結合的原則”制約,而逐步完善“特種工藝品”的藝術個性。這一時期,青田石雕藝術出現了前所未有的繁盛局面,一批石雕藝術家更趨成熟,創作作品無論是雕刻水平、風格塑造、情趣意境,都達到了美輪美奐的程度,在歷屆全國評比中贏得了極高聲譽:1982年8月,在全國第二屆工藝美術品百花獎評比大會上,青田石雕榮獲國家“銀杯獎”。林如奎的《高粱》、周百琦的《春》、倪東方的《秋》榮獲優秀創作設計二等獎。1984年4月,在第四屆中國工藝美術品百花獎評審中,林耀光的《千里雄風》榮獲優秀創作設計二等獎。1985年7月,在第五屆中國工藝美術品百花獎評審中,留秀山的《葡萄山》榮獲優秀創作設計一等獎。1986年9月,在第六屆中國工藝美術百花獎評審中,倪東方的《秋菊傲霜》榮獲優秀創作設計一等獎并被確定為珍品,由國家征集收藏。

  歷史進入上世紀90年代,青田石雕創作不僅延續了發展的良好勢頭,行業體制也發生了許多重大的變化。在生產形式上,山口石雕廠在政府指導下進行了改制,重新以家庭作坊形式進行生產,以師帶徒的傳統方式使雕刻隊伍迅速狀大。青田縣工藝美術公司也完成了改制,由青田石雕行業辦公室履行管理職能,以加強青田石雕市場管理,引導和促進石雕行業的健康發展。2010年,石雕行業辦更名為青田石雕產業保護和發展局,全面負責青田石雕產業的保護和發展。

  近一個世紀以來,青田縣山口石雕廠為中國石文化事業發展做出了十大杰出的貢獻:它留下了現在青田石博物館乃至國家博物館收藏的一大批具有重大歷史意義的青田石雕經典作品;凡國家指定贈送外國元首的、涉及石雕類的重要國禮有很多由青田縣山口石雕廠制作;它是橫跨青田石雕計劃產品時期和創作創新作品時期的分水嶺;培養了一大批像林如奎、周百琦、倪東方、牛克思、林觀博、張愛光、陳小甫等一大批頂級大師和藝術精英;它是青田石雕創作、創新的風向標,由它出產的石雕作品代表了青田石雕行業最高藝術水準;是一家曾連續榮獲中國工藝美術最高獎項——“百花獎”的最多文化企業;是首次將青田石雕作品推上國家郵票,向全世界公開發行的廠家;是擁有國石資源和工美術大師人才資源份額最多的石文化企業。

  2019年8月27日,著名僑領、企業家陳勇華重組恢復青田縣山口石雕廠企業化生產,并出任董事長兼第四任廠長。陳勇華兼備“僑石”兩種身份,曾經投身軍旅,創業海外,事業有成,報效桑梓,同時他也是中國工藝美術大師、國家級非遺代表性傳承人張愛庭的關門弟子。陳勇華對家鄉石雕文化產業有著一種特殊的情懷,并長期付諸行動,重組“老字號”山口石雕廠,他正趕上青田石雕行業邁入從業人員最多、產業規模最大、產銷量最高、精品最豐富的黃金時期,2006年,青田石雕榮登“中國第一批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名錄”,獲得“十大地理標志區域品牌”殊榮,被正式列入浙江省“四個一批”重點文化產業。2008年,被授予浙江省著名商標,被列入浙江省文化廳首批浙江省非物質文化傳承基地傳承保護項目。

  陳勇華通過發現人才,培養人才,山口石雕廠在全國范圍內率先實施“石雕創新+文化引領+經紀人”跨界結合,成為青田石雕行業發展“注魂、賦能、立根”的大引擎,迅速形成了一支以中國工藝美術名師為首,眾多浙江省工藝美術名師、高級工藝美術師和中級工藝美術師組成的創作隊伍,陳勇華帶著他們的作品開展青田石雕全國巡回展,讓石雕告訴世界,中國有個青田。他的夢想不僅僅是傳承、發展、創新,而是注魂、賦能、立根,以“麗水之贊”,“青田擔當”,講好青田石雕故事,傳播好青田聲音。(文/半龕)

搜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