亚洲av无码精品色午夜在线观看-国产精品无码一区二区三区在-俺去啦最新官网-人体内射精一区二区三区-人妻激情偷乱视频一区二区三区

行業新聞

強媒之路:中國新聞業的現狀和走向

2024-05-29 18:30:51
瀏覽次數:
返回列表

  我講的題目是“強媒之路中國新聞業的現狀和走向”。所謂強媒,從名詞講,就是強大的、強勢的媒體。其中有些是國際一流的新聞媒體或國際大傳媒。中國是個媒體大國,報刊數量、廣播電視受眾、上網人數都居世界前列,但不是媒體強國。于是,內地新聞界提出,“做大做強”。“做大”已見成效,“做強”則需奮起直追。從動詞講,“強媒”包括“做強新聞媒體”。國家媒體要做強,地方媒體要做強,民營媒體也要做強,國際強媒要做得更強。新聞媒體要做強,其它媒體也有做強的問題。所以,強媒,是一個帶有普遍性的課題。主辦方希望我介紹中國新聞業的現狀和走向,經過反復考慮,決定用“強媒之路”這個“神”把“現狀和走向”這個“形”統起來、串起來,努力使這次講演既有“神”又有“形”,或叫“神形兼備”吧!

  一百年前,一個世紀之交的月黑風高的深夜,一位中國的報人坐著船旅行在由日本到美國途中的太平洋上,感到身處“新舊二世紀之界限,東西兩半球之中央”,觸景生情,寫下了這樣的詩句:“海底蛟龍睡初起,欲噓未噓欲舞未舞深潛藏,其時彼士兀然坐,澄心攝慮游窅茫胸中塊壘突兀起,斗酒傾盡蕩氣回中腸。獨飲獨語苦無賴,曼聲浩歌歌我二十世紀太平洋?!碑敃r,他剛經歷了一次失敗的政治改革運動,被迫流放海外,新辦的一份報紙,又因失火而陷于停頓,家事國事天下事俱無可為,“中心搖搖,惄焉如搗”。作為一位中國新聞工作者,他多么希望祖國強盛、中國新聞媒體強大??!

  強媒之夢,如同強國之夢,如同奧運之夢一樣,成為中國廣大知識分子尤其是新聞工作者的世紀夢想!

  近一個世紀以來,我國先后發生了3次偉大革命。第一次革命是孫中山先生領導的辛亥革命,推翻了統治中國幾千年的君主專制制度,為中國的進步打開了閘門。第二次革命是領導的新民主主義革命和社會主義革命,推翻了帝國主義、封建主義、官僚資本主義在中國的統治,建立了新中國,確立了社會主義制度,為當代中國發展進步奠定了基礎。第三次革命是領導的改革開放,引領中國人民走上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廣闊道路,迎來中華民族偉大復興光明前景。

  對應這三次革命,我國新聞業發展經歷了三個歷史階段。第一階段中國新聞業從無到有,新聞工作者沖破封建統治,在海內外廣泛開展辦報活動,資產階級政黨報紙和各種政治傾向的報紙也得以發展。第二階段,建立以計劃經濟為時代特征的社會主義新聞事業,有步驟地進行新聞事業恢復、改造工作,逐步建立起社會主義新聞事業。第三階段,發展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新聞事業,新聞業進一步適應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需要,加快改革步伐,媒體飛速增長,逐步形成多層次、多品種、多特色、多功能的現代傳播體系。

  一個世紀過去了,新中國已經躋身于世界強國之林,綜合國力不斷提高,國家繁榮昌盛。2008年舉辦的北京奧運會,我國獲金牌榜第一,當之無愧地成為世界體育強國,奧運會期間中國所展現的國際形象,讓世界見證了改革開放30年來的“中國速度”、“中國面貌”。

  1978年以來,中國新聞業變化巨大、發展極為迅速,報紙、廣播、電視、網絡等媒體綜合實力增強,中國百萬新聞工作者用智能、汗水、計算機和相機,一步一步地追逐并實現他們心目中的百年強媒之夢。

  強媒之根在新聞,強媒之核在傳播。奧運開幕式4個多小時內,全國共有8.42億觀眾通過電視實時收看奧運開幕式直播,近10%的觀眾全程收看。德國電視一臺統計,開幕式收看觀眾達到772萬人,瞬間最高值910萬人,其中333萬人提前1小時就開機等候。這個例子生動地說明,傳播力決定影響力,走強媒之路,有助于按照新聞傳播規律辦事,改進新聞編采方式,提高新聞傳播的公信力、吸引力、親和力;有助于遵循國際新聞傳播慣例,第一時間發布權威信息,及時準確報道突發公共事件,搶占新聞首發權;有助于參與國際新聞競爭,做到人無我有、人有我優、人優我特,盡可能多地發布獨家新聞,盡可能快地發布國際眾多媒體參與采制的有關新聞事件報道,盡可能“優”和“特”地傳播新聞信息;有助于擴大國際傳播效果,做到先入為主、先聲奪人、先發制人,增加轉載轉播率,擴大覆蓋面。

  2008年6月20日上午10點20分,主席在人民網考察并通過強國論壇與網民在線點多,僅僅三個小時后,路透社就發出了述評,其后法新社、俄新社等多家外國媒體給予報道,這就有力地影響了網上輿論和國際輿論。走強媒之路,有利于持續提高媒體引導國內輿論的能力;有利于提高華文世界的影響力,成為引導華文媒體和華語受眾的重鎮;有利于傳播發展中國家的聲音,成為發展中國家聲音的代表;有利于增強影響國際輿論的自覺性和主動性,搶占輿論引導先機,爭奪國際話語權,擴大我國主流媒體對西方主流媒體的影響,創造于我有利的國際輿論環境。

  近年來,中國銀行、中國石油化工集團、海爾等內地著名企業或強企在國際市場上獲得發展,國際競爭力得到提升。強媒包括具備國際競爭力、具有強大綜合實力的媒體。走強媒之路,有益于激發傳統媒體的生機和活力,促進傳統媒體的現代轉型;有益于把握互聯網、手機等新興媒體的發展機遇,促進中國新聞網站發展成為國際知名新聞網站;有益于緊扣主業,壯大新聞主體,適度發展文化產業;有益于創新體制機制,整合既有資源,開發國際資源,加強自我更新和完善,加快傳媒經濟發展,提高傳媒綜合實力。

  近年來,中央電視臺4個國際頻道的節目信號通過衛星傳送已覆蓋全球,共在139個國家和地區實現了落地入戶播出;中國長城衛星電視北美平臺節目包付費用戶已超過7.2萬戶,獲得良好的社會效益和經濟效益??陀^上,衡量媒體對國家的貢獻率,既要看它在國內的地位、作用和影響,又要看它在國際社會中的地位、作用和影響。中國強媒可以加入國際強媒競爭,可以帶動中國文化企業走向世界,占有國際文化市場更多份額,更好地彰顯“中國特色”、“中國氣派”,提升我國“軟實力”和“巧實力”。

  我們生活在一個全球化、信息化的時代。這是“整合化的世界市場模式”和“信息技術革命”等所營造的現實。全球化、信息化的世界潮流,不僅將眾多集中點聚焦在媒體上,尤其聚焦在強大而又強勢的媒體上,而且帶來媒體新一輪“洗牌”,有的傳統強媒更強,有的變弱,網絡等新興媒體走上世界舞臺,帶來新一輪的媒體革命。隨著我國加入WTO,經濟、信息等都更深入地與世界相連,中國各行各業與其它國家的關系更加緊密。中國新聞媒體與國際強媒交往與日俱增,對國際強媒的認識日益深入,訴求也日益明朗。

  據我們理解,國際強媒一是指國際大媒體,即在世界范圍具有廣泛而重大影響力的新聞媒體;二是指國際大傳媒集團,即具有國際競爭力和較強綜合實力的新聞傳媒集團??傮w而言,國際強媒有幾個主要特征:

  國際強媒往往不斷地發布新聞信息,形成強大信息流,壟斷世界絕大多數新聞信息傳播。一是信息壟斷。憑借獨特、重大、豐富和不可替代的信息源,形成強勢信息流,占有世界新聞信息市場的80%以上份額。二是傳播壟斷。通過跨國、跨語種、跨意識形態傳播,支配信息流向,控制新聞傳播的主體框架,決定新聞采制的價值取向和傳播發展的新秩序。三是同語種覆蓋。語言決定傳播。英語媒體憑借英語全球普及率,在英語受眾中得以直接傳播,占據國際壟斷地位。四是全世界接收乃至接受。通過先進傳播網絡,以英語為第一語種向其它語種傳播,形成媒介霸權,推動全球信息化。如美國CNN,全天候、多頻道全球直播新聞報道,超過210個國家和地區轉播其電視新聞。

  這是國際強媒主導國際新聞傳播的必然結果,是當今國際輿論傳播的客觀現實。一是占據國際話語主導權。推崇所屬制度的優越性和核心價值觀,主導于己有利的國際政經話題,削弱于己無利的相關話語,壓制于己不利的國際話語;二是占據議題設置優先權。主動占據輿論先機,主動影響其它媒體,主動構建國際輿論氛圍。前幾年,西方媒體設置“”議題,給我們帶來被動,使我們花很大精力去解釋和說明。三是占據國際熱點引導權。在眾多國際熱點中,選擇于己有利的熱點進行評論;在突發或重大國際問題上,優先發布評論并主導國際輿論;在國際敏感問題上,率先提出自己的主張;在國家需要時,積極制造國際熱點乃至輿論爭端,形成輿論氣候和輿論評價尺度;四是占據國際輿論操控權。為了維護國家利益和價值觀,推行輿論霸權,施行實力操控、選擇操控、放大操控、虛擬操控等操控行為,引導并駕馭國際輿論。這些年,美國頻頻對外發動戰爭,美國強媒屢次為之“保駕護航”,當歐洲有些強媒發表反對意見時,它們仍強詞奪理地為之辯護,進而影響世界輿論。

  主流媒體影響主流受眾,主流受眾支撐主流媒體。影響有影響力的人,是國際強媒“軟權力”、“巧實力”的體現。長期以來,西方發達國家的主流媒體,尤其是主流報紙,在主流受眾中享有較高威信,對政府要員、商界領袖、知識分子、社會精英及享有良好教育、掌握較多資源、擁有話語權的社會各個系統和層面中的佼佼者形成影響,影響其思維和意識,影響其態度和行為,乃至其影響主張和決策。這些“信息管家”或“輿論領袖”,既是接受主流媒體的客體,又是傳播主流輿論的主體。主流媒體常常借助他們擴大知名度和傳播力,實現二級傳播、三級傳播乃至n級傳播,進而影響整個社會的價值判斷和大眾的認知行為。

  現代傳媒是現代工業、科技和管理的產物,實行現代管理是國際強媒的根本保障。一是一體化專業化的采編管理系統。以新聞中心為采編管理的主體、骨干和樞紐,以統一指揮、資源共享、運轉高效的采編管理為主要模式,實現采編效能最大化。二是集約化的經營管理系統。廣告部門統一經營所屬各媒體廣告業務,銷售部門統一管理旗下所有紙質媒體的發行、電子媒體的營銷、相關文化產品的銷售。三是科學化現代化的行政財務管理系統。統一下屬所有媒體和分公司的財務,促進各種資源優化配置,實現管理效益最優化和集團利益最大化。四是垂直領導的分公司化的駐外機構管理系統。在采編和營銷等方面,集團直接管理駐外機構,駐外機構管理所在國或所在地的新聞采編、媒體營銷和企業經營。五是國際化市場化的營銷管理系統。實施國際發展戰略,廣泛開展符合國際慣例和市場運作規律的營銷活動,形成國際營銷網絡,推介和銷售傳媒和各種文化產品,擴大在全球范圍的覆蓋面。

  主要媒體影響大、集團綜合實力強,是國際強媒的兩個“硬指標”。體現在綜合實力上,主要有五個特點:一是核心媒體實力強。核心媒體不僅是國際強媒的旗艦,而且能產生良好的經濟效益,擁有較強的經濟實力。比如,2007年收入為32億美元。二是所屬媒體效益好。通過多媒體和資本營運方式,構建定位明確、市場效益好或潛力大的所屬媒體,促進它們在本行業、所在地、所在國得到良好發展,取得優質品牌效應,收獲較高市場回報,獲取高額經濟效益。三是其它文化產業實力強。實施跨媒體經營策略,在非新聞媒體的文化產業產品中取得一定社會效應和經濟效應,壯大經濟實力,取得與集團的新聞媒體主業和其它相關文化產業共贏的效果,促進跨越式發展。四是硬件設施“硬”。具有國際一流的硬設備,包括衛星微波接收設備、采訪報道裝備、通訊工具和交通工具等,為新聞報道、輿論引導提供基礎性保障;擁有標志性建筑,如圖書館、博物館等,承載媒體歷史文化內涵,傳遞媒體國際形象。五是國際收益率高。核心媒體和有關所屬媒體“落地”效果好、市場份額大、經濟效益高,相關文化產業產品跨國經營規模大、實力強,集團在國外的整體回報率高。默多克主持的新聞集團在全球發行175種報紙,其中包括澳大利亞人報、、華爾街日報等;擁有美國福克斯電視網、20世紀電視公司,英國天空電視臺,STAR亞洲衛視;擁有20世紀??怂褂皹I公司;其總資產為420億美元,年收入150億美元。

  國際強媒普遍得到國際權威機構如聯合國教科文組織的認可,得到國際相關機構如有關調查機構的認可,得到國際行業組織如行業協會等機構的認可,得到同行業的認可,得到國際主流受眾的認可等。

  當今世界,圍繞發展模式和價值觀的競爭凸顯,各種思想文化交流、交融、交鋒日趨頻繁,意識形態領域滲透與反滲透的斗爭尖銳復雜,“西強我弱”、“西強他弱”的國際輿論格局并未改變。走強媒之路,構建國際一流媒體對于推動國際社會建立民主、平等、多極、多元的國際新秩序,對于改變這種不公正、非對稱的輿論格局,對于新興大國媒體在國際市場上的發展,增加“量變”,是非常重要、異常緊迫的。

  當今國際社會,日益呈現出多極化、民主化格局。2008年5月,美國新聞周刊發表著名學者扎卡里亞的文章稱,當今世界已經進入了后美國時代,我們正在經歷著現代歷史上第三次重大的力量轉變。第一次是15世紀前后以歐洲為代表的西方世界的崛起,第二次是19世紀末美國的崛起,第三次是最近20年開始的美國之外的世界的崛起。幾乎與此同時,美國對外關系委員會會長查德哈斯在外交季刊上撰文指出,世界正在進入“無極”時代。他說,21世紀不再是由一兩個或者幾個大國所控制,而是由擁有和行使多種權力的許多個國家或非國家行為體來共同主導。7月,日本經濟新聞國際部編輯委員春原剛發表題為《集極時代21世紀美國外交和八國峰會的走向》的文章,認為作為一個大“極”,美國失去了曾經擁有的力量,而另一方面,俄羅斯、中國以及印度等新興大國卻成為潛在的“極”,其間還有歐洲、日本等舊有大國。目前國際體制既非單極,亦非多極結構或者無極狀態,而是以美國為中心、匯聚各中小“極”力量的“集極時代”。世界形成了一系列媒體場、輿論場。

  當今信息社會,誰的傳播能力強大,誰的傳播手段先進,誰的價值觀念就能廣為流傳,誰就能控制輿論、影響世界。美國前總統卡特的顧問布熱津斯基說:“在炮艦時代及商業金融時代之后,技術通訊網代表了第三代支配世界的力量?!比蚧龠M了國際強媒,國際強媒也在互相增強、增大、增先。全球正掀起一股媒體爭強熱潮。不僅強媒互相之間在競爭,而且是強者要更強、弱者想變強、后來者要居上?;蛘吒鞔_地說,歐美強媒想更強,亞洲強媒也想在世界輿論場上變強,中國新聞媒體雖然沒有西方有些媒體那樣強大,但是也想趕超,也想變強。

  綜觀2000年以來的中國新聞業,創新成為標志,創新帶來一系列新變化、新成果、新面貌,創新為中國強媒之路奠定堅實基礎。

  這個新體系就是“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新聞理論體系”。這個體系與以往的社會主義新聞理論有什么區別?我們認為,它與社會主義精神一脈相承,是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新聞實踐的科學總結,是吸收人類文明成果的當代體現。做一個初步概括,最主要的內容至少有“十個堅持”。

  堅持增強政治敏銳性和政治鑒別力,牢固樹立政治意識、大局意識、責任意識、陣地意識,把體現黨的主張與反映人民心聲統一起來,把堅持正確輿論導向與通達社情民意統一起來;

  堅持為人民服務、為社會主義服務、為國家工作大局服務;

  堅持團結、穩定、鼓勁,正面宣傳為主,唱響主旋律、打好主動仗,在全社會形成積極、健康、向上的思想輿論氛圍;

  堅持把提高輿論引導能力放在突出位置,在重大問題、敏感問題、熱點問題上把好關、把好度;

  堅持以人為本,尊重人民主體地位,保障人民的知情權、參與權、表達權、監督權,貼近實際、貼近生活、貼近群眾,增強新聞報道的親和力、吸引力、感染力;

  堅持新聞真實性,客觀、準確、公正地報道新聞事實,用事實說話、用典型說話、用數字說話;

  堅持按照新聞規律辦事,第一時間發布權威信息,及時準確、公開透明、開放有序地報道突發事件,以改革創新精神開展新聞宣傳,創新觀念、創新內容、創新形式、創新方法、創新手段,增強輿論引導的針對性和實效性;

  堅持把社會效益放在首位,努力實現社會效益和經濟效益的統一;

  堅持加強主流媒體建設和新興媒體建設,努力構建定位明確、特色鮮明、功能互補、覆蓋廣泛的輿論引導新格局;

  堅持抓好隊伍建設,弘揚新聞職業精神,恪守新聞職業道德,建設一支政治強、業務精、作風正、紀律嚴的新聞隊伍。

  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新聞理論體系是一個開放體系,仍在不斷發展中。中國是一個注重思想先導、理論先導的國家。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新聞理論正指引著廣大新聞工作者投身到火熱的新聞實踐中去。

  內地教科書一般講,新聞媒體具有五大功能,即及時報道新鮮信息、輿論引導和監督、傳播科學文化知識、思想道德教育和娛樂。這些年,中國新聞媒體全面實現了這些功能。大家到內地,無論是北京、廣州,還是到新疆、西藏、內蒙,都可明顯感到中國新聞媒體在展現這五大功能方面,哪個都不缺,哪個都在盡量完善。

  西方教科書也有新聞媒體是社會“瞭望者”、“守望者”、“安全閥”、“排氣閥”和“減壓器”等一系列表述,可以告訴大家,中國幅員遼闊,新聞工作者無所不在;社會分工完備、行業眾多,他們也無處不在;無論是報刊、廣播、電視,還是互聯網、手機,中國新聞媒體的這些功能都得到了全面體現。

  中國新聞媒體的功能正在全面提升。中央高度重視新聞媒體的功能作用,認為新聞工作關系黨和國家工作全局,關系改革和經濟社會發展大局,關系國家長治久安。1996年9月26日,視察人民日報社,提出了著名的“福禍論”:“輿論導向正確,是黨和人民之福;輿論導向錯誤,是黨和人民之禍”。2008年6月20日,主席考察人民日報社工作時,提出了著名的“利誤論”:“輿論引導正確,利黨利國利民;輿論引導錯誤,誤黨誤國誤民”,把提高輿論引導能力當作提高執政能力的重要組成部分,提高到黨和國家工作全局的地位上,提高到推動和發展人民事業的地位上,要求新聞工作全面發揮“宣傳黨的主張、弘揚社會正氣、通達社情民意、引導社會熱點、疏導公眾情緒、搞好輿論監督”這六大功能。

  舉例來說,中國國際廣播電臺一手抓好無線廣播,一手抓好互聯網在線廣播,搭建現代國際廣播框架,推出了多語種網絡電臺,吸引了美、日、德、法、加拿大、澳大利亞以及中國香港、臺灣地區的大批網民。與此同時,他們改變廣播媒體單向廣播的局限,推動不同國家網民之間直接進行網絡對線日,國際臺舉辦了一次“中日大學生網絡對線位日本大學生,借助國際在線日語網站進行了兩個多小時的網上音頻交流。2007年3月29日,總理訪日前夕,他們又舉辦了一場由中日兩國專家、學者和媒體人士參與的“中日網絡對話”,通過互聯網與網民探討兩國國民在生活、文化和思維方式等方面異同,討論“中日國民相處之道”。這兩次活動吸引了中日30多家媒體的關注,日本主要媒體如朝日新聞、共同社、TBS、NHK等都給予了積極關注和報道。兩次對話都吸引了大量網民,第二次超過了13萬,其中將近半數是來自境外的網民?!爸腥站W絡對話”既是現代國際廣播體系的改革,也是一種網絡外交文宣活動。

  新聞強則媒體強,這幾年,我國媒體的新聞意識大大增強、報道力量大大加強,報道數量和質量有大幅度提高。

  拿1976年唐山大地震與2008年汶川大地震新聞報道作個比較,不難發現,新聞報道出現了全新變化。

  1976年7月28日唐山大地震發生后,第一篇消息是新華社記者3天后發出的,而且沒有立即報道任何傷亡數字,也沒有提及受損情況,只有黨和政府的關懷以及人民群眾與自然災害作斗爭的情形。

  2008年5月12日,汶川大地震發生后,新華社在地震發生一分鐘內就發出了消息,而且地震傷亡的數字實時更新,消息迅速被國內外媒體轉載轉播。不僅報道傷亡、救災過程,而且大量的鏡頭和文字都集中在救災行動中的人、受難人身上。如此快速的反應、全面的報道,不僅得到國內受眾好評,更得到西方媒體、國際社會高度肯定。雖然很多外媒也派了大量記者到汶川地區采訪,但是他們所在國家新聞媒體第一時間都能收到新華社生動、具體、及時、客觀的報道,有些國外記者就回到了成都、甚至北京。

  汶川地震報道是這幾年新聞報道改革的一個縮影,體現中國新聞媒體更加自覺、更加主動地把握新聞傳播規律,不僅搶占“第一落點”,搶占首發率;同時注重把握“第二落點”,提高落地率、轉載率、轉發率、接受率。中央形成了關于新聞報道的“二十字方針”,即“導向正確,及時準確,公開透明,有序開放,有效管理”,將其作為重要原則和政策,全面推廣,長期執行。

  中國新聞媒體重視新聞報道,堅持以新聞立媒。人民日報早已不只是“宣傳紙”、“政策紙”、“工作紙”,而且凸顯其“新聞紙”特性。堅定不移抓新聞,抓地地道道的新聞。報道時效上,盡量快捷,讓人能看;報道內容上,要貼近受眾,讓人想看;報道形式上,要符合讀者接受習慣,讓人愿看。尤其是在抓新聞上,突出兩條:一是新聞提速,二是新聞分析,強調“發生發現重發現,表層深層重深層,事件事態重事態,動感動向重動向”。中央電視臺確立新聞立臺的方針,開始有“焦點時刻”,后來細分成為“焦點訪談”、“新聞調查”等欄目,以“東方時空”開掘了早間新聞時段,后來增設“整點新聞”,直至開播了專門新聞頻道,以更加及時的新聞信息,更加豐富的報道形式,更加深刻的調查評論,成為中國家喻戶曉的新聞窗口。

  這些年,內地媒體的報道水平、手法出現了很大變化。比如抓獨家新聞、調查性報道、深度報道、熱點追蹤等。1996年底到2000年初,我在香港工作近40個月,我所了解的香港記者所用的報道手法,現在內地記者基本上都會用了。中國新聞媒體硬件裝備已經達到世界一流水平,在軟件方面,各種報道手法不僅得到全面應用,并且有很大創新。

  輿論強則媒體影響力大。這幾年,我們在輿論引導上取得了一系列重大成果。限于時間,這里講四個“增強”。

  一是增強輿論引導自覺性,形成一系列理論、體制、機制。像前面提到的“福禍論”、“利誤論”,實際上使輿論導向正確的方向性要求落實到堅定的步伐上,落實到新聞媒體自身要求上。比如,這些年,人民日報推出“人民時評”、“熱點解讀”、“國際論壇”等一系列熱點解讀類、新聞事件評論類欄目,對社會熱點不回避、敢直言,真正做到不失語、不亂語。中國新聞媒體借鑒西方輿論學的先進成果,加強輿情分析,主動設置事實議題,主動策劃價值議題,深入解讀熱點問題,積極反映敏感問題。

  二是增強輿論引導針對性,增強新聞報道親和力、吸引力、感染力,變“大批判”為“三貼近”,堅持多反映人民群眾的利益訴求。內地報紙確實搞過“大批判”。那是幾十年前的故事。前些年,報紙心系國計多,關注民生少?,F在,我們認識到,國計為了民生,民生檢驗國計?;谶@個認識,我們在一系列主題報道中,如科學發展觀、建設社會主義和諧社會、節約型社會、創新型國家、社會主義新農村等,強化“三貼近”,力求從民生角度解讀國計,從國計角度觀察民生,為此開辦專門的欄目,如“政策解讀”等。

  三是增強輿論監督。中國新聞媒體注重把正面宣傳為主和加強輿論監督統一起來。輿論監督有很好的社會氛圍,各個部門高度重視、積極支持輿論監督,正確對待、善于運用輿論監督。新聞媒體在監督對象、報道選題上積極探索,使輿論監督報道更有針對性,輿論監督案例更有典型性。輿論監督爭取做到事實準確、手段科學、程序依法守法、效果具有建設性,推動有關地方和部門認真解決問題,維護人民切身利益。人民日報“讀者來信”專版、中央電視臺“焦點訪談”得到受眾的高度關注。現在,各地報紙、各級電視臺輿論監督欄目非常多,新聞媒體真正發揮了環境守望、社會監測的功能。比如,對江蘇常州“鐵本”事件進行曝光,推動了國家宏觀調控政策更好地落到實處;對湖南嘉禾拆遷事件進行監督,促進了依法行政,維護了群眾切身利益;對西安體育彩票造價事件進行監督,在全社會倡導了誠實守信的道德規范;對安徽阜陽劣質奶粉事件、齊齊哈爾第二制藥公司假藥事件和安徽華源公司劣質“欣弗”藥品事件等進行監督,促進了藥品生產和銷售的科學規范,維護了人民群眾的生命安全,也促使有關部門改進工作。

  四是增強輿論引導實效性,促進了國家經濟、政治、社會、文化全面協調發展。隨著我國經濟體制深刻變革、社會結構深刻變動、利益格局深刻調整,人們的思想認識、道德選擇、價值取向等多方面的獨立性、多樣性、多變性日益增強,輿論引導面臨的任務越來越重,難度越來越大。人民日報對改革進程中的新事物、社會發展中的新現象,作了及時深入的報道。比如,作為改革開放以來涌現的新生事物,非公有制經濟人士、自由擇業知識分子等構成的新社會階層廣受關注。新社會階層的身影日漸清晰,社會地位卻很模糊。2007年6月,前,人民日報相繼作了3組報道,主題分別為《新社會階層身影日漸清晰》、《新階層怎么看自身》、《讓新階層走向成熟》,對新階層的定位、中央對新階層的方針政策作了集中梳理。報道推出后,反響強烈,各大網站都掛到了重要位置上。新加坡聯合早報、鳳凰衛視等都對此作了專題報道。4個月以后,在上,新階層代表走進人民大會堂,成為媒體聚焦的亮點,也成為中國民主政治進步的一個標志。

  中國新聞媒體數量龐大,品種齊全,呈現出“六雄群踞”的格局,六媒爭強媒之勢。

  報紙數量由文革結束時的186種發展到近2000種,由單一機關報結構發展為多層次多元結構。印張數由1978年的113億增至2008年的2000多億。期刊約9500種,期刊的品種、結構大為豐富,各類別、涵蓋的學科領域無所不有。

  2007年底,我國共有廣播電臺263座、電視臺287座,分別比1978年增長3倍和9倍;開辦公共廣播節目2477套,公共電視節目1283套,分別比1980年增長17倍和32倍;全年制作廣播節目633萬多小時,電視節目255萬多小時,分別比1984年增長26倍和91倍。有線億,居世界首位。收音機、電視機社會擁有量分別達到5億和4億臺,千人平均擁有量居世界首位。2007年電視劇年產量連續多年穩居世界第一。

  截至2008年12月31日,中國網民規模達2.98億人,網絡普及率達22.6%,超過全球平均水平(21.9%);網民規模比去年增長8800萬人,年增長率41.9%。手機網民規模達到11760萬人,增長了133%。網絡新聞的增長迅速,使用率較去年提升了近5個百分點,用戶達2.3億人?;ヂ摼W逐漸成為“大眾文化傳播的新途徑,社會公共服務的新平臺,政治有序參與的新管道”。

  不僅新浪等商業網站,人民網、新華網、央視網、本網等中央媒體新聞網站增長迅速,各個地方新聞網站,如湖南紅網,遼寧東北網等,影響力不可小覷。外國媒體就此得出這樣的結論:“中國的互聯網再一次證明其主流地位,不是靠行政級別,而是靠強大的信息整合方式及對2億網民的影響力?!庇^察同期的西方媒體,現在沒有發現能夠與中國網絡新聞傳播效果相媲美的,2008年底,美國10大報紙網站用戶才4000多萬。

  同時,中國新聞業正在積極探索以網絡為平臺,其它媒體與網絡互動融合的機制、體制等一系列深層次問題。人民日報研究如何深化與人民網的報網互動融合,新華社借新華網平臺整合新聞資源,中央電視臺如何將央視網打造為網絡電視臺,全國各新聞機構正通過網絡平臺營造新的傳播格局。

  當前,中國報刊、廣播、電視、互聯網、手機等“多媒體融合并存”,中國新聞媒體著重把握分眾化、對象化的新趨勢,以主流媒體為主導,整合都市類媒體、網絡媒體等多種資源,全力構建定位明確、特色鮮明、功能互補、覆蓋廣泛的媒體新格局。

  經濟是各新聞媒體生存之基、發展之成。漫步長安街,向東眺望,自然會發現“打造朝陽CBD”的海報、標語飄蕩其間。這里原來就聚集了諸如人民日報、北京青年報等報業集群,近來又受到電波媒介的青睞幾年之內,中央電視臺、北京電視臺、歌華有線網絡相繼在此投資數百億,建筑新的媒體大廈。在它們的周圍,聚集了無數的金融投資者。漫步各省會城市、地市首府,到處可見雄偉的銀行、賓館和媒體大廈。所有這些,都彰顯出中國傳媒具有一定經濟實力。

  市場創造了傳媒經濟,傳媒成為市場的主體。目前,我國已經擁有40多家報業集團,全年經營收入大都超過億元,有的已達到20多億元,有的僅靠廣告全年就能獲得十幾個億的收入。央視股份、東方明珠、電廣傳媒之家上市公司,開始形成資本市場的廣電板塊。中國新聞媒體的經濟收入主要是從市場中獲得的。中國新聞媒體有些是事業編制,有些是企業,全部都是獨立核算、自主盈虧、獨立經營、自收自支的。無論分眾化,還是大眾化、窄眾化,都在細分市場,從市場中獲得影響力和收益率。傳媒經濟、傳媒市場與獨家新聞、優質評論一樣,成為新聞界響亮的概念和名詞。

  我國傳媒業的經濟實力不斷增強,已成為國家產業發展鏈條上的重要一環,對國家經濟的貢獻率與日俱增。僅以廣告來說,內地新聞媒體從1983年報紙開始登廣告,到2007年,報刊廣告年營業額達322.2億,平均年增長33℅年;2007年全國廣播電視總收入1300億元,比1982年增長149倍。2008年,中央電視臺全臺總收入突破230億元,騰訊商業公司的贏利達10億元。據幾家工商行政管理總局書據統計,2007年廣告額為1741億元,比2006年增加168億元,增長率為10.68%,占GDP0.706%,占第三產業增加值1.81%。窺一斑而見全貌,整個傳媒業的GDP比重超過1%。

  盡管現在我國單個媒體企業規模還不夠大,盡管我們駕馭傳媒市場尤其是國際傳媒市場的能力仍需提高,但對于一個長期在計劃經濟時代成長起來的中國新聞業來說,對于一個長期不熟悉市場規律和傳媒經濟的媒體機構來說,我們在市場上所獲得的這份經濟成就已經展現出我們在傳媒經營方面取得的很大進步,在把握市場供需中,展現出我國媒體經營者的能力和魅力。這已成為我們走向國際市場打通了一個切口,創造了一個契機,得到了一次歷練,獲得了一次成長。就一般規模而言,我們的大中型媒體企業與國外中等媒體企業的規模實力也不相上下。從這個意義上說,傳媒經濟成為我們強媒之基,為構建國際一流媒體鋪墊了市場基礎,奠定了經濟基礎。

  中央把包括新聞工作在內的意識形態工作作為一項極為重要的工作,把提高輿論引導能力作為提高執政能力的重要組成部分,把新聞工作作為意識形態領域里的前沿工作,既對傳統予以繼承和發展,又解放思想呼應時代的改革與創新,體現時代性、把握規律性、富于創造性。不斷分析國際輿論形勢、分析國內輿情、把握新聞熱點、營造媒體格局,制定了一系列開明高明、寬松和諧、行之有效的方針政策,開創了新聞輿論工作新局面。這是“管總”的。

  宏觀政策在堅持科學領導、行政領導的同時,大力推進立法工作和依法依規領導。以信息開放政策制定實施進程為例。以增強透明度、擴大報道面為主要內容的信息開放,不僅有利于規范中國新聞媒體行為,而且有益于國家和政府形象。2003年5月12日,針對爆發的SARS危機,國務院辦公廳公布實施了《突發公共衛生事件應急條例》,規定任何單位和個人對突發事件,不得隱瞞、緩報、謊報或者授意他人隱瞞、緩報、謊報。信息發布應當及時、準確、全面。2008年5月1日,由總理簽署的《中華人民共和國政府信息公開條例》正式施行?!巴话l公共事件的應急預案、預警信息及應對情況”便屬于信息公開的內容之一??梢园l現,政府對危機報道和突發事件的管制已經逐漸放開。政策放開,新聞業所扮演的角色也開始有所突破,越來越多的媒體開始大膽地拿起公開報道、輿論監督的武器,主動性大大增強。此后的地震報道可以視為信息公開的標志性事件。正是在宏觀政策不斷發展的基礎上,地震報道取得很好效果,為我國新聞媒體成功報道突發性事件增添了光輝的一筆,贏得了國際社會的高度贊揚、一致好評。

  從產業政策看,面對全球化的激烈競爭,近年來,政府不斷加大對文化產業的扶持力度,并把傳媒業作為重點發展的文化產業,力圖通過新聞媒體的發展,贏得在新聞傳播領域內國際競爭的主動權,為文化產業特別是新聞業的快速發展注入新動力。中央政府制定的有關政策主要分為兩類,一類是對內進行行業改制,促進新聞機構事業單位、企業單位改制分離;另一類是對外加大業外資本開放,鼓勵支持業外資本投資某些傳媒業領域等,激發了傳媒產業的內在活力。比如2003年12月31日,國務院頒發《文化體制改革試點中支持文化產業發展的決定》和《文化體制改革試點中經營性文化事業單位轉制為企業的規定》,對試點地區和單位的包括傳媒機構在內的文化機構在財政、稅收、信貸、投融資、價格等方面給予政策扶持。2005年8月,國務院發布了《關于非公有資本進入文化產業的決定》,鼓勵和支持非公有資本進入互聯網服務、廣告、電影電視制作發行等項目在內的文化服務領域;明確了非公有資本可以投資參股出版物印刷、發行,新聞出版單位的廣告、發行,廣播電臺和電視臺的音樂、科技、體育、娛樂方面的節目制作等。

  中央制定的政策重在建設和發展新聞業,“弘揚主旋律,提倡多樣化”,具有很大的包容性,一元指導、多元共存的文化生態得到恢復發展,為傳媒業發展營造寬松和諧的創作環境、經濟環境和社會環境,促進傳媒業改革和發展,使新聞傳播不斷呈現新局、傳媒業整體經濟實力與活力不斷增強。中央制定的一系列法律法規、方針政策,既符合時代發展潮流,得到中國新聞業大力擁護,有些受到國際社會好評。

  麥克盧漢提出的“地球村”引起很多爭議,地球就是地球,不是一個村落,但是,國與國的距離確實拉近了。隨著中國國際地位的提高,世界對我國更加關注了。一位外國記者說,全世界都想知道中國的故事。我們國策就是對外開放,“兩廂情愿”,信息開放成為必然。

  信息開放是一個民族自信的表現,我們樂于向世界敞開我們的胸懷。中國新聞媒體加強中國報道,選取新鮮典型、具體事例,參照西方傳播方式,向世界積極推廣“中國模式”、“中國價值”、“中國主張”、中國改革開放成就、中華文明、中國現代生活方式、中國人生活質量和精神面貌的變化、中國對世界的貢獻、“中國制造”,努力使“中國聲音”穿透各種屏障,響徹歐美大地。

  我們敢于并善于回應世界對我們的質疑。中國新聞媒體圍繞環境、能源、匯率、貿易順差、知識產權、產品安全等敏感問題,主動增信釋疑;、西藏、新疆、人權、“”等涉及國家主權和安全的重大問題積極開展國際輿論斗爭,堅持原則、講究方式,爭取主動、減少被動,澄清謠言、減少誤解,最大限度地爭取國際社會的理解和支持,同時展現出大國境界、大國胸懷、大國形象。2008年10月,一貫的法國電視2臺破天荒地播出了專題節目,揭露在西藏政教合一的專制統治,以及打壓不同教派等很多陰暗面。這說明,西方主流媒體對于一個問題的認識和看法也是可以轉變的,我們與他們互動和交流的過程也是促使其認識轉變的過程。

  互聯網正在使中國與世界“親近”起來。網上強大的民間輿論,在對日問題、外媒3?14報道嚴重失實、火炬巴黎傳遞受擾事件上,形成強大輿論聲浪,讓各國政要、各界精英、世界人民聽到中國人民的心聲。中國網民一次又一次展現出中國人民的愛國精神、理性精神和渴望世界和平的良好愿望。

  信息開放還表現在將外媒“請進來”。主動歡迎、積極引導外國媒體在華進行新聞報道活動。進一步放寬市場準入,對境外傳媒和境外資本實施有限開放,允許境外資本參與節目制作,批準8個境外電視頻道在珠三角、34個境外衛視頻道在中國內地三星以上賓館落地。截至2008年1月,共有來自54個國家及國際機構的378家新聞機構約700名記者在華常駐。與2002年相比,駐華外國新聞機構增加了100多家,記者人數翻了一番多。2008年國務院公布施行《中華人民共和國外國常駐新聞機構和外國記者采訪條例》,新條例將《北京奧運會及其籌備期間外國記者在華采訪規定》的主要原則和精神以長效法規固定下來,繼續為外國新聞機構和外國記者在華采訪提供便利。同1990年條例相比,新條例在外國記者來華采訪時不再必須由中國國內單位接待陪同;外國記者赴開放地區采訪,無需向地方外事部門申請等方面有了重大變化。《突發公共事件新聞報道應急辦法》,就外國記者采訪突發公共事件做出規定,也受到國際社會高度評價、外國媒體普遍歡迎。

  因為中國新聞媒體的改變,國外媒體對中國的報道也發生了變化??陀^報道增多了,惡意推測、胡亂猜測減少了;同質報道增多了,挖掘背后故事的報道減少了;與中國記者的競爭與合作增多了,背后抱怨埋怨減少了。在信息開放環境下,中國新聞界積累了經驗,為更深入的國際交往合作、建設有國際影響力的強媒打下了基礎。

  中國人講究悟“道”,悟“道”的重要一條就是深化?!吧罨边@個概念,包括“堅持什么、揚棄什么,為什么深化,朝哪個方向深化,深化什么、怎樣深化”。深化既是悟道,也是指路。深化,最后都要落實到對道路的探索實踐上。我們的總體道路是堅持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理論和方向,我們要把這個總體道路與中國新聞業的實際相結合,在實踐中深化對新聞業、對強媒的理解和把握;深化新世紀以來對當前中國新聞業的認識,從中獲取經驗,得到啟示,為強媒之路作思想準備,促強媒之路開闊平坦順捷。

  一個國家一個時代新聞業發展的程度,取決于這個國家這個時代的總體環境、思想文化氛圍、經濟實力、科技進步的程度。這四個方面已成為拉動新聞業發展的“四駕馬車”。對于中國當代新聞業來說,這“四駕馬車”首先和首要的就是改革開放。

  改革開放給中國新聞業創造了強大動力。30年來,中國新聞業在理論基礎、功能角色、體制機制、規模格局等方面,實現了“八個轉變”。一是新聞思想理論實現從對馬克思主義新聞觀錯誤的教條式理解到構建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新聞理論的轉變。二是新聞工作地位作用和功能實現從“工具論”到既恪守“禍福論”、又堅持“利誤論”,既堅持輿論導向正確性、又提高輿論引導有效性的轉變。三是新聞工作的根本要求實現從輿論教化到堅持以人為本,貼近實際、貼近生活、貼近群眾的轉變。四是實現新聞傳播實踐是實現從片面強調新聞宣傳形式到遵循新聞傳播規律、按新聞傳播規律辦事的轉變。五是輿論格局實現從重視國內報道到統籌國內國際兩個輿論大局的轉變。六是媒體發展實現從以紙質媒體為主到傳統媒體與新興媒體共同發展的轉變。七是體制機制實現從實行計劃經濟體制到適應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機制的轉變。八是新聞業發展的結果實現從單純追求宣傳效果到既注重社會價值又注重經濟效益的轉變。

  改革開放是新聞業發展的內在動力。改革開放就是一個強有力的“引擎”,為中國當代新聞業提供了源源不斷的動力。天下沒有亙古不變的媒體,天下也沒有閉門造車的媒體,都需要改革,都需要開放。中國新聞業這30年,就是不斷改革的30年,興利除弊,破除觀念、體制、機制、政策等諸多方面束縛的30年,就是開放的30年,對外打開國門,學習世界先進技術、政策、經驗,取人所長,為我所用,不斷創新的30年。因為改革開放,這30年也是新聞業變化巨大、發展極為迅速的30年,是中國新聞工作者心情最舒暢、創造力勃發的30年。拿人民日報來說,30年前只有人民日報和新聞戰線刊,如今有人民日報、人民日報海外版兩份中央機關報,人民網這一中央重點新聞網站,還有20多種社屬報刊。中央電視臺從30年前受眾不多、影響有限的電視臺成為今天營業額達230億、在海外廣泛建立鏡像站、向新媒體進軍的中國“第一大臺”。30年來,中國新聞媒體的變化發生在中國各省市各地區,都要倚賴改革開放這個構成當今現實的全部基礎。

  中國當代新聞業是改革開放的受惠者得益者。改革開放是中國新聞業的現實基礎,更是注入到中國新聞業和每一位新聞工作者心中的時代精神。沒有改革開放,就沒有中國的今天,用的話講:“那將是一條死路”,當然也沒有中國新聞業的今天。失去這個前提,何以奢談強媒之路?只有改革開放,才能成就中國新聞業的今天;只有改革開放,才能強新聞、強媒體。我們要用改革開放的精神孕育強媒,用改革開放的成果催生強媒,用改革開放的力量拉動強媒。

  中國人歷來講“道”;希臘講“邏格斯”,本質上都源于對規律的好奇、探索和把握;西方也有學者說,“好的理論最實用”??梢?,認識把握規律是人類共有的本能。經驗告訴我們,新聞傳播規律是“實用”的、經過實踐檢驗的經驗總結。遵循新聞傳播規律,我們取得了成效、獲得了好處,嘗到了甜頭。深入對新聞傳播規律的認識把握,乃強媒建設之法寶。

  做強新聞媒體,首先要做強新聞,首要的是深入對新聞規律的認識把握。這就要求認識把握新聞的5個W(時間、地點、人物、事件、原因),認識把握新聞的本質屬性:真實性、準確性、客觀性、及時性;認識把握新聞價值的屬性:獨特性、差異性、異常性、貼近性、趣味性等。只有善于把握新聞規律、新聞價值規律,才能更準確地把握新聞。美國媒體極為重視新聞規律,其中之一就體現在對“新聞”爭分奪秒的搶奪上。舉例來說,美國三大廣播公司哥倫比亞廣播公司(CBS)、(ABC)、全美廣播公司(NBC),1995年全年上萬條重要新聞的報道,在報道時間上累計總和相差不到一分鐘。爭奪新聞,就像爭奪奧運會上短跑金牌、冠軍殊榮,差一秒,可能丟失冠軍,差一分,可能被淘汰出局。

  同時要深入對傳播規律的認識把握。比如深入認識把握傳播的“5W(誰說什么通過什么管道對誰說有什么效果)模式”。新聞媒體是以新聞為標志、以新聞為主業、以新聞為安身立命之本的。新聞媒體的主要功能就是提供新聞,它不像書本、電報、電話這種媒介,新聞的傳播有其獨特的規律性。深入認識把握傳播規律就要求報紙、電臺、電視臺、互聯網、手機等新聞媒體堅持以新聞立媒,使新聞紙成為新聞紙、新聞臺成為新聞臺、新聞網成為新聞網。深入認識把握傳播規律,要適應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下的信息交換,要研究如何促進信息的有效流通,既要研究本地市場、行業市場、全國市場的市場特征,也要研究不同受眾群體的群體特征,還要不斷創新信息呈現方式和傳播方式,促進傳受互動,使其在不同市場上易于被不同的受眾群接受,能夠適應市場甚至改造和征服市場,必然成為市場強媒。

  過去我們違反新聞傳播規律吃盡苦頭。現在,遵循新聞傳播規律,取得成功。拿環球時報來說,很多人認為它是遵循新聞傳播規律從而成為全國強媒的范例。它從1993年毫不起眼的環球文萃成長為今天日發行量160多萬,發行、廣告市場雙贏利的國家強媒;現在環球時報瞄準市場空白,打造專攻國際新聞的環球網、打造國際強媒環球時報英文版,在國外擁有一定影響力。它成功的最寶就是堅持按新聞傳播規律辦事,認準市場、做好新聞、做強媒體。這已成為中國新聞工作者的廣泛共識,這種認識正在不斷深化。

  媒體是反映輿論、制造輿論的載體。強媒不是一己之媒、封閉之媒,而是公共之媒、開放之媒,是能夠影響國內國際輿論之媒。中外新聞輿論傳播的經驗告訴我們,統籌國內國際兩個輿論大局,通過報道和評論做強輿論,影響國內國際輿論,是強媒的顯著標志和特征。

  美國主流媒體在統籌國內國際輿論上經驗豐富。平時美國媒體主動設置議題,不僅影響國內主流受眾,而且影響國際主流媒體,操控國際話題;戰時基本能夠做到輿論一律或者基本一律,維護自身立場。

  在這方面,香港媒體也深有體會。關于香港回歸問題的輿論引導有三個階段:第一階段香港回歸,第二階段貫徹“一國兩制”的基本國策,第三階段進入新世紀新時期。香港回歸祖國時,關于“一國兩制”,當時,時代周刊認為香港垮了、死了,后來不得不出來道歉。第二、三階段,香港平穩過渡、繁榮發展。世界充分認識到,這是堅持“一國兩制”、港人治港、高度自治基本國策的結果。雖然其間西方新聞媒體一直存在唱衰香港、唱衰中國的論調,但內地媒體與香NG體育港媒體一起,積極報道香港在國家建設方面發揮的先鋒作用、推動作用、橋梁作用和借鑒作用,較好地統籌國內國際輿論大局,為香港的繁榮穩定發展創造了良好輿論環境。

  當今現實,經濟全球化已將各國政府和經濟聯結在一起。中國已經是世界的中國,世界的發展也離不開中國。深化統籌國內國際輿論是發展必然。新世紀新時期,內地媒體在幾次重大報道的歷練中,做到既有效穩定國內輿論,又有效影響國際輿論。在奧運會、汶川地震、“神七”上天等報道中,中國新聞媒體的表現得到了國內國際社會的正面評價;在負面話題,如三鹿奶粉等公共衛生事件、能源問題、安全問題,有效地抵御了國際輿論的質疑。

  現在,我們認識到,統籌國內國際兩個大局是順應當今世界發展大勢的必然要求,是適應中國同國際社會關系發生重大變化的必然要求,是在新的歷史起點上發展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必然要求。必須更加注重從國際國內形勢的相互聯系中把握發展方向,必須更加注重從國際國內條件的相互轉化中用好發展機遇,必須更加注重從國際國內資源的優勢互補中創造發展條件,必須更加注重從國際國內因素的綜合作用中掌握發展全局。雖然在今年一系列熱點、難點、焦點話題中,我們打勝了幾場國際輿論遭遇戰,但中國新聞媒體在設置議題、話語統籌等方面,主動性預見性還不夠。如何堅持早說話、敢說話、會說話,用事實說話、用數字說話、用典型說話,增強與國際媒體博弈的能力,更好地展現我國“軟實力”和國家國民形象,成為建設國際強媒的一個關鍵。

  媒體強不強,在于人喜歡不喜歡,受眾愛不愛看,國內的人愛不愛看,國際人士能不能夠接受。于是,新聞以人為本,媒體以受眾為本,就成為強媒之根本。

  以人為本,是媒體生存之道。在建國以后相當長的一段歷史時期內,“以人為本”曾被視為西方資產階級人道主義和人本主義的觀點被批判,但在新世紀,“以人為本”成為重要的治國理政理念,主流意識形態融入“以人為本”觀念。確認實現人的全面發展這個根本性觀點,將“以人為本”作為科學發展觀的核心所在,堅持人在新聞活動中的主體地位,以人的根本利益和根本需要出發從事新聞工作,切實保障人民群眾的經濟、政治和文化權益。這就要求新聞媒體“媒為民所謀,情為民所系”,最大限度地滿足社會公眾的信息、精神文化需求,并把這些需求作為新聞業改革發展的最終歸宿、根本目的、主要目標,充分尊重并實現人民的知情權、參與權、表達權、監督權。當老百姓成為新聞的主角、新聞的主要接收者,“民生”新聞、社會新聞、人文關懷、“人文視角”等迅速躋身于新聞專業詞匯,漸漸成為時政、經濟、社會以及綜合性新聞中的亮點,新聞媒體進一步貼近實際、貼近群眾。

  新聞業屬于服務業,服務的對象首先是受眾,因此,以受眾為本,是以人為本在新聞工作中的必然體現。受眾是新聞傳播活動的歸宿,是信息流動的目的地,受眾的反應和評價能夠反映新聞媒體的效能和效率。中國很多新聞媒體已經認識到,受眾是新聞媒體扎根的土壤,充分吸收它的營養,新聞媒體就根深葉茂;離開了這塊土壤,新聞業就要“像安泰一樣讓人死掉”。研究受眾接受心理、媒體接觸習慣,進一步滿足受眾信息需求的重要性,把以受眾為本作為強媒的根本?,F在,很多規模較大的新聞媒體專門設立研究機構,從事受眾調查、輿情分析、效果回饋等研究,也聘請國內外有關企業從事這方面工作,從這一點看,以人為本、以受眾為本不僅得到貫徹,而且在不斷深化。

  現代管理學講究按照“重要性”、“緊要性”把組織任務分成四類,“重要且緊要”屬于要投入全部精力和資源,優先完成的第一類。對于中國新聞媒體來說,深化主體主業就屬于“重要且緊要”的任務。

  各行各業都有自己的主體主業,新聞傳媒的主體是新聞媒體,主業是新聞傳播。深化主體主業首先就是要強媒體強新聞,使脊梁和骨頭硬起來,主體豎起來,主業興旺起來;就是要解放新聞生產力、提高核心競爭力,使主體成為市場的主體,要成為在強媒之林中立于不敗之地的主體,要成為能夠由弱變強、由大變強、由強變為更強的主體;就是要把資源集中于首要任務,堅定不移干主業、走正路,在主業上下真功夫、苦功夫。努力把主體和主業這個核心工程做得堅固扎實、影響深遠。我們曾以宣傳而不是新聞為主體主業,我們曾以灌輸而不是以清醒、生動、令人喜聞樂見的新聞為主體主業,現在有的媒體以有償新聞而不是客觀、真實報道新聞為主體主業,教訓非常深刻。

  深化主體主業還要樹立靠主業掙錢、靠發展主業壯大實力的意識。離開主業去鋪攤子是不切實際的。要樹立靠主業掙錢、大有可為的意識。我們的主業,包括廣告、發行,贏利還大有潛力,有拓展空間。最近美國媒體報道,擁有洛杉磯時報、芝加哥論壇報等10家日報和23家電臺、電視臺的美國第二大報業集團論壇報業集團正式宣布申請破產保護;公司將總部大樓作為抵押,借款2.25億美元。報道認為,造成目前困境的原因正是報業經營者脫離主業與房地產商“聯姻”的后果。報業與房地產“聯姻”今年在美國漸成風氣:2005年華爾街對沖基金“堡壘投資”收購自由出版集團;2006年美國最大的高級住宅建設公司道爾兄弟與另一廣告商聯合出資5億美元,收購費城傳媒控股集團;2007年美國房地產大亨薩繆爾?澤爾以82億美元收購美國第二大報業集團論壇報業集團。隨著美國房地產泡沫破裂,房貸市場崩潰,于是被收購的傳媒集團也被拉下水。其實,新聞傳媒產業經營理念和手法有其特殊性,放棄主業難有好結果。

  深化主體主業,警示我們處理好主體與副體、主業與副業的關系。深化主體主業,與一主多元發展并不矛盾,而是為新聞媒體一主多元發展創造堅實基礎。建設強媒,要始終以主體主業為主導,集中精力做好這個“脊梁”后,才能更有效地開展多元化經營。本末倒置,絕非強媒之道。抱本棄末,也非經營之道。

  比爾蓋茨說:“20世紀80年代是注重質量的年代,90年代是注重設計的時代,21世紀前10年是注重速度的時代?!睂τ谛侣剺I來說,這10年,是新聞媒體本身迅速改造的年代,是信息管道改變生活方式和思維方式的年代。

  中國新聞業告別了鉛與火,走過了光和電,經過了進入0和1的重大歷史時期,已經邁進了數字新媒體時代。有人說互聯網帶來了“媒體革命”。不管我們是否承認,一個不爭的事實是,近年來,中國互聯網的突飛猛進拓展了社會話語的空間,我們生活的時代不再是“我們聽你說”的時代,而是“我們都再說”,新媒體造就了一個“人人都有麥克風”、人人都有相機和計算機的時代。

  電視是一個“技術媒體”。“印刷媒體一旦從印廠出來就立即解除了技術設備的束縛,而電視節目不僅在采集和制作階段受技術制約,在傳播和接收階段仍然被技術牢固地控制著?!?0年來中國電視媒體的發展,貫穿著科學技術進步創造傳播動力的歷史進程。20世紀50年代是電視的電影影響時代,電視攝錄方式沿用膠片拍攝和記錄的方法,導致鏡頭本身敘事能力和信息量不足,節目主要依靠解說詞,只能進行“狀態性”的拍攝。后來進入電子音像時代,聲畫一體的技術使新聞報道時效性得到保障,世界各大電視臺開始使用這一設備進行新聞采訪。進入數字影像時代后,影像呈現的自由度大大提高,而且DV技術的出現,是人民群眾也成為了記者,為信息傳播創造了盡可能完善的技術基礎。這給新聞業發展既帶來了廣闊的天地和舞臺,同時也帶來了歷史性的革命和變革,科技進步成為強媒的必由之路。

  科技進步是新聞業發展的永恒動力。一部新聞傳播史,同時也是一部傳媒科技的發展史。科技進步,在一定程度上改變了中國社會的輿論格局,社會輿論的形成機制、傳播機制,人們的思維方式、思想觀念,發生了深刻的變化。信息技術的快速發展,特別是數字、網絡技術的快速發展,給新聞業帶來了一場技術革命,深刻地改變了媒介形態,不僅為新聞業提供了更廣泛、更深入的傳播平臺,同時帶來了新聞業的信息傳播方式、服務方式、盈利方式和管理方式等一系列改變。只有適應這種革命或變革,才能跟上時代潮流,才能做強做大新聞傳播。

  新聞媒體肩負著取得良好社會效益和良好經濟效益的雙重重擔。正如馬克思早就言明的,新聞媒介“既有上層建筑的性質”,同時也有“經濟基礎的性質”。這雙重性質決定了雙重重擔。它們都要有良好的體制機制保障。體制是“整體之制”、機制是“局部之制”。對于強媒建設來說,深化體制機制創新,就是要為強媒提供強有力的環境支持和制度保障。

  建設強媒,既要主動爭取良好的制度環境,又要創新自身體制。強媒是市場中成長起來的強媒。深化體制機制創新,就是要建立符合新聞傳播規律、增強傳播效果、符合集團化集約化制度化管理、與現代傳媒體系相適應的體制機制。要加大企業主體動能,發揮市場對于資源配置和生產的作用,促進媒體在報道上符合傳播規律,在經營管理上上臺階上水平,主動深化市場體制創新,主動地接納社會資本,更進一步適應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要求。要探索西方大傳媒影響世界的模式、體制和機制,加強政策研究、類型研究、業態模態研究、市場研究、受眾研究,找到適用于我、我能成功的渠道和方式。如堅持母報立足本土,針對不同地區每天出兩個版本,同時收購國際先驅論壇報等,以推行全球擴張戰略;CNN母公司特納廣播公司,以CNN新聞品牌樹立形象,大力發展文化產業和其它有關產業。研究它們的體制機制、戰略策略,有助于我改革創新、與之競爭。一句話,強媒需要什么樣的體制機制,就要努力構建這樣的與之適應的體制機制。

  同時,大力開展機制創新。創新新聞采制機制、編播組織機制、廣告市場機制、營銷拓展機制、人才激勵機制、從業倫理機制、技術支持機制、后勤服務機制、對外合作機制等,從而增強媒體實力與活力。只有大膽破制約,解難題,改體制,建機制,在改革體制上邁出新步伐,在創新機制上實現新突破,在科學發展上取得新成效,強媒建設才能擁有強有力的制度保障。

  歌德說:交流使人智慧??▋然f:合作使人增加財富。系統論認為,一個充滿活力的系統,其重要特征之一就是“開放性”,開放的系統才是不斷更新、充滿活力、長盛不衰的系統。強媒包括具有國際影響力的媒體,在思想文化交流、交融、交鋒態勢進一步深入發展的今天,主動深化國際交流合作,“師夷長技”,是壯大中國新聞業的有效途徑。

  交流,是互通有無,共享智慧和經驗。深化國際交流的內容,互相學習新聞報道手法、交換優秀新聞人才、互相借鑒經營管理經驗等。近年來,中國新聞院校加強與國外新聞院校間的交流,逐步使新聞傳播教育與國際接軌,使中國新聞業的后備力量更好地了解、把握國際媒體,為強媒發展提供人才儲備。

  合作,是各取所長,資源共享。隨著全球化程度加深,新聞活動的范圍和對象擴充至全球。深化國際合作,利用他者的優勢資源,是節省新聞采制成本、提高新聞采制時效的有效途徑。2008年,人民網通過與日本媒體合作,在日本東京成立人民網日本株式會社,致力于通過日本在日本公眾報道中國發生的新聞,設在東京的新聞采編中心及技術中心,成為首個通過國際合作走出國門的中國重點新聞網站。

  深化國際交流合作的手段很多。可以與西方國際一流傳媒集團建立定期溝通交流制度,主辦具有國際影響力的論壇和會議,舉辦世界性的公益活動,定期邀請國外著名人士參觀訪問,特別是加強與優秀青年的交流聯系,在國際交流與合作中吸納國際一流媒體之所長,為建設強媒所用。

  強媒之路,核心靠人。這八條,都是“事”,都是“理”,都靠人把它們統籌起來、運轉起來、達到目標、實現效益。管理學家杜拉克指出:“一個管理者有兩項主要任務,其中之一就是創造一個整體,使其大于各部分之總和;一個有生產力的整體,與產出大于投入資源之總和。這與交響樂團指揮的任務相似。在交響樂團,透過指揮的努力、想象力與領導才能,各單一樂器部分發出的雜音匯成一曲有生命力的樂曲。但指揮者是依據作曲家的樂譜,他僅僅是一名詮釋者;而管理者則既是作曲家,又是指揮者?!币_到這一目標,要求把資源里的所有優點尤其是人力資源的優點全部發揮出來并有效發揮作用,這是創造出整體力量的最重要辦法。強媒之路充滿艱辛,有一個好的媒體領導者,一支好的骨干力量,一群好的隊伍,就可以迎接挑戰、戰勝困難、創造機會、走向成功。

  一部中國新聞事業史,是一部無從到有、由小到大、由弱變強的歷史,也可以說,是一部追求強媒的歷史。我們回望歷史、研究國際強媒、分析現狀、把握規律、不斷“問道”、“訪道”、“探道”,“上下而求索”、“格物而致知”,就是為了更加科學更加有力地構建一流新聞媒體乃至國際一流媒體、形成現代傳播體系,就是為了更好地走強媒之路。

  怎樣判斷我國媒體所處的方位或階段?我們認為,現在是大而不強,逐步走強,向強而走,向強發展。一個正在走向富強、民主、文明、和諧的大國,需要有幾家與之相稱的強大媒體,一個正在實現偉大復興的偉大民族,需要有與之相稱的偉大媒體。我們頭腦是清醒的,充滿憂患意識的,知道我們面臨的困難很多,諸如新聞報道仍然有些偏慢、輿論引導方式有些硬偏、經濟實力不夠強、體制機制尚未完全適應市場經濟要求、國際化程度有限、隊伍質量參差不齊等種種問題,多種可以預見和難以預見的困難和問題肯定更多。然而,我們有決心、雄心、信心,瞄準一流,做大做強。很多兄弟行業在國際上已顯示實力、展露風采。我們要銳意進取、攻堅克難,迎頭直追,繼續做大,更要做強。

  怎樣看我國媒體的走向?“走向”這個詞是趨勢、是追求,趨勢是客觀的,追求是主觀的。按現在的情況看,至少有十個“越來越”可以概括中國新聞業的趨勢:新聞業對國家經濟、政治、社會、文化的作用越來越大;新聞報道的準確度、公開性、透明度、時效性越來越高;輿論引導的能力水平越來越高,效力越來越強;媒體發展的自覺性國際化市場化程度越來越高;傳媒經濟規模越來越大增長越來越快;傳媒科技引擎作用越來越大,傳播技術含量越來越高;新聞理論越來越科學化系統化普及化;新聞傳播隊伍能力素質越來越高,職業精神職業道德越來越強;國際交流越來越頻繁,國際合作水平越來越高,國際關注度越來越高;國家政策越來越有利于新聞媒體的發展。

  這十條是中國新聞業的基本走向、總體趨向,同時也是我作為人民日報一位工作人員的一個理想和追求。

  也許有人問:何時能夠實現強媒的目標?這要靠天時地利人和,更要靠我們的努力奮斗。

  近期目標是:新聞采制方面得到明顯改善;國際主流媒體轉載轉發中國媒體的新聞數量明顯增多,中國媒體的新聞輿論在國際社會的影響明顯增強,受到國際主流媒體的關注日益增多;在管理上整合資源,構建輻射媒體內部的管理中心,構建輻射所屬所有媒體的新聞中心,整合所有新聞資源,整合所有新聞采編力量。構建財務結算中心,負責財務管理,管好媒體的“錢袋子”,形成科學合理、精干高效、運轉靈活的管理體制;經濟實力增強,能夠利用對資本市場的分析、評估,適時推出有關媒體打包上市,增加資本流通,提高傳媒市值,提高適應力。構建統一的廣告營銷中心,負責進行新聞媒體品牌建設,提煉以核心競爭力為中心的新聞媒體品牌識別系統,并對品牌建設進行長遠規劃并以此統率各項工作;設立統一行政管理中心、新聞研究中心等。

  長遠追求是:具有顯著國際影響力;媒體輿論力量成為東方、亞洲、華語區的一個龍頭;管理更加科學,成為整個傳媒業乃至文化產業管理模式的一個典范,管理經驗和模式成為國際國內的一個榜樣,綜合實力、技術設備國際領先,世界一流;經濟實力壯大,有幾家新聞媒體的營業額能夠達到數百億,甚至幾千億。國際強媒已經巍然佇立,接受時代風云、國際風雨的檢驗和洗禮,成為國際社會公認的、具有廣泛國際影響力的國際一流媒體或媒體集團。

  強媒之路,是百年來中國新聞人的世紀之夢?!笆兰o”說明中國新聞人為這一天的到來期盼、努力、追求了一百年;說它是夢,因為在很長一段時間內,它曾是中國新聞人不敢想的、圓不了的一個夢想。

  改革開放30年來,特別是近幾年來,日益強大的中國為建設強媒提供了強大的后備力量和難得的宏觀環境。強媒之路,不僅是內地所有媒體機構和從業者的使命,也是包括香港人在內的全體華人的使命。我們依托強大的祖國、肩負人民的企盼,抓住難得的機遇,積極探索、持之以恒,一起打造華文世界的、CNN、新聞集團,一起造就華文世界的默多克。

  我們祖國日益強大。我們對建設行業強媒、地區強媒、國際強媒充滿信心。身處“新舊二世紀之界限,東西兩半球之中央”的那位報人曾經這樣說:“少年強則中國強”。借用這句話,我想說,“中國強則媒體強,媒體強則中國更強”。

  關于人民網報社招聘招聘英才廣告服務合作加盟供稿服務網站聲明網站律師信息保護呼叫中心ENGLISH鏡像:呼叫熱線服務郵箱違法和不良信息舉報電話

  增值電信業務經營許可證B1-20060139信息網絡傳播視聽節目許可證0104065

搜索